top of page
icong-logo-white new.png

2016.07.20《南通网》

开拓中美艺术交流新空间

访全美华人美术教授协会主席丛志远

记者 毛雨森/文

【人物简介】

丛志远,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如东,青少年时代师从著名画家康平,1977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1986年取得硕士学位,被南京艺术学院聘为讲师。1988年留学美国。现为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中国艺术中心主任,全美华人美术教授协会主席。作品曾5次入选全国美展、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展。个展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国纽约总部、巴特勒美国艺术博物馆等三十多场。曾获美国州际画展大赛绘画一等奖、新泽西“中美文化艺术大使奖”等。

南通网讯(记者 毛雨森)8月上旬,“视觉与视野——全美华人美术教授作品展”将在贵州民族大学举办。为了筹办这次活动,丛志远从年初便开始奔忙。7月9日,利用他回南通的机会,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作为全美华人美术教授协会主席、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中国艺术中心主任,丛志远在坚持进行艺术探索的同时,还肩负起让中国文化走进美国的使命,搭建平台组织开展艺术访问活动,实施有关艺术合作项目,开拓了中美艺术交流的新空间。

开设课程

从实践出发传播中国文化

1996年,丛志远在威廉帕特森大学开设中国水墨画课程,这是美国唯一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的中国绘画课程。

选择开设课程的方式传播中国绘画艺术,与丛志远最初到美国的经历有关——他是通过举办个人画展而被美国人逐步了解和接受的。1992年,丛志远应邀到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演讲,他一边讲一边进行绘画示范,受到观众的欢迎。后来,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馆的馆长专门写信告诉丛志远,该馆当年邀请的三位演讲者中,他的演讲赢得了观众中的大多数。

丛志远由此明白一个道理, 站在美国人的角度,要让他们全面了解中国绘画,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两条腿走路。

“比如用墨的力透纸背,再怎么讲,美国人都理解不了,”丛志远举例说,“然而给他们做个示范,再让他们亲自实践一下,马上就明白是怎么回事。”

丛志远还发现,美国在中国艺术理论研究方面已经非常深入,但在实践教学方面几乎是空白。

1994年,丛志远成为威廉帕特森大学终身教授。当时,美国大学中没有一所大学有专门师资开设中国画实践的课程,更谈不上设立副科专业和主科专业。美国的中国画的教学仅停留于史论和诸如成人教育等业余方式。在丛志远看来,这种状况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世界上大国文化地位极不相称。而美国在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确提出,培养多文化背景的人才,必须了解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为此,他开始着手建立中国绘画艺术课程。

丛志远的中国水墨画课程注重在教学中将中国绘画理论与绘画实践相结合,强调绘画材料与技法的应用,让学生在创作参与中理解和欣赏中国绘画艺术,有效提高了中国绘画艺术在美国的影响。这一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并作为威廉帕特森大学的正式课程一直开设至今。在此基础上,丛志远还设立相关副科专业,邀请中国美术界的名家大师去开课,目前每两年开办一次,他正在筹集资金,争取每学期开办一次,计划在三年内达成目标。

 

策划项目

“夏天艺术在中国”引导体验

2015年5月23日至6月12日,由丛志远带队,20名美国大学生走访了中国的上海、贵阳、成都和北京等城市,与国家和省级美术馆、有关大学和机构的艺术家进行了交流。

与以往不同的是,2015年的“夏天艺术在中国”几乎全方面覆盖了中国文化,包括从城市到乡村,汉族到少数民族,从古代到现代,从自然到人文等各个领域。威廉帕特森大学校长凯瑟琳·华俊博士曾对此次活动作出这样的评价:“经过这段旅程,我们的学生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文化代表,他们拥有了更广阔的眼界和对于异国文化最直观的感受,并将对自己今后在这个国际化世界所需要扮演的角色有所认知。”

“夏天艺术在中国”是丛志远策划的一个中美艺术合作项目,旨在给美国大学生提供来中国学习和体验的机会。该项目从2001年开始实施,先后五次组织美国大学生来中国考察,足迹遍布江苏、安徽、陕西、山西、河南、贵州、四川以及北京、上海等省市,并与中国美术馆、陕西省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以及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贵州民族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通大学等美术机构和高校建立了学习和交流机制。

“每次来中国,学生都会有很多收获。”丛志远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带学生来南通,安排了7天时间,一开始有学生觉得不需要这么多天,然而实际考察下来,学生都觉得7天时间太短。“如东的农民画、启东的版画,让学生大开眼界;沈启鹏、侯德剑等老师的成长经历和创作体会,又给学生很多启发。”

“夏天艺术在中国”项目成效显著,已经被很多美国大学生视为足以改变人生的海外学习项目。二十多天的考察学习,可以让学生直观而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同时,每次考察结束后,学生都要围绕文化、艺术、历史和教育四个主题完成相应成果并出版专题书籍,其中《 夏天艺术在中国2011》同时获得美国2012年高等教育发展金奖、美国新泽西艺术设计协会艺术专业创作和艺术项目两项银奖、美国2012优秀出版物一等奖;《夏天艺术在中国2015》获得美国2016年高等教育年度报告项目图书金奖。这些奖项的含金量都很高,凭借这些获奖作品,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工作。

 

搭建平台

让中西艺术在沟通中交融

2015年10月31日,由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中国艺术中心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相约美国·中国当代版画展”开幕。本次展览为威廉帕特森大学师生和新泽西社区送上了一份中国版画艺术的精神大餐,赢得了美国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评价和称颂。

策划展览,组织开展访问艺术家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了解中国艺术和文化机会,这是威廉帕特森大学中国艺术中心的主要工作之一。近年来,该中心先后策划了“碰撞与交融:全美华人美术教授作品展览暨研讨会”“艺展——龚嘉伟数字版画作品展”“意深画逸:丁杰水彩画展”等数十场展览,全面展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风格和成就。

春节是中国民俗味最浓的节日,也是呈现中国特色文化的最佳时节。从2010年开始,中国艺术中心每年都要开展新年庆祝系列活动,包括邀请中国艺术家进行绘画演示、中国器乐演奏、中国舞蹈表演等,并请当地学生和居民一起品尝中国餐,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2016年春节期间,中国艺术中心邀请西安中国古镇研究所所长、著名摄影家董科敏举办“地气——中国乡土摄影展”,中国古村落透射出的那种人文与自然共生的祥和气息,让展览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满足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需要,展览结束后,所有展出作品都捐赠给威廉帕特森大学,永久性地陈列在校园里。

为了更好地增进中美艺术家之间的联系与交流,2013年11月,“全美华人美术教授协会”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通过美国政府正式注册承认的中国海外华人高等艺术教育协会。协会的宗旨是为成员提供分享艺术创作和艺术教学经验的平台,促进中美高等艺术教育交流。

“国内现在不缺西方艺术的信息,缺的是能够融汇中西方艺术进行创作实践的人。这些华人教授有着中美两国双重教育的背景,对两边的优点和缺点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对现代艺术往往有着更全面更理性的思考。”丛志远介绍,“此次筹备的‘视觉与视野’展览,是华人美术教授在国内的第一次亮相。”

bottom of page